嘉義民雄 中正大學|湖畔咖啡
台北木柵 政治大學|水岸咖啡

2010年11月25日

咖啡討論-酸



話說,因為要跟客人玩分享咖啡與故事的遊戲,怕自己見拙了,於是自己一群人也開始了討論的遊戲,這是第二課了,題目是關於酸,因為第一課的人太懶惰就沒有po文了。而以下的文章是由第二課主講人-「神祕小五忠實者」所撰寫,有任何問題都歡迎來信指教喔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在台灣,不少人對咖啡的印象就是苦和帶點煙燻的香味。那酸呢?是壞掉了吧?筆者就曾經遇過這樣的客人,說我們的咖啡酸掉了。很多人並不能接受咖啡的酸,但只要想一想,咖啡是植物,它所結的果實就像許多水果一樣,多少都帶點酸味,像是鳳梨和橘子,就是要甜中帶酸才好吃,那為什麼就不能容許咖啡有一點酸呢?酸其實有很多種,有的酸明亮活潑,是為香酸(acidity);食物腐壞所產生的酸令人噁心;太過突出尖銳的酸也讓人難以下嚥,是為死酸(sourness)。做出這些區分,認同咖啡那同水果般的酸香,我們就能就更能品嚐一杯咖啡的好壞。

那咖啡的酸又是從何而來的呢?自生豆和熟豆中分離出來的酸性化合物超過一百種,以下將介紹幾種對酸味影響較明顯的有機酸:
‧綠原酸(Chlorogenic Acids)
咖啡生豆含量最多的有機酸便是綠原酸,這種酸容易使咖啡有尖酸感與澀苦味。雖然如此,綠原酸有助於植物抵抗蟲害。種植在地海拔地區的羅布斯塔咖啡,其綠原酸的含量多於阿拉比卡種,而使我們了解為何羅布斯卡種較好栽種但味道不如阿拉比卡。
‧奎寧酸(Quinic Acid)
奎寧酸在生豆含量中佔的比重就少了許多,但咖啡在烘焙時,綠原酸會降解成奎寧酸和其他物質,這使得奎寧酸在烘焙時,濃度會增加,並在二爆時達到高峰。二爆後段,奎寧酸會降解成一些酚類,使得重焙豆別有一番風味。奎寧酸也是咖啡冷掉後酸味增加的原因,本無酸性的奎寧內酯會水解成奎寧酸,進而增加了咖啡的酸味,至於這種酸的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了。(至於奎寧內酯會水解承奎寧酸是否是因為溫度降低,筆者目前尚無找到資料)

‧檸檬酸(Citirc Acid)和蘋果酸(Malic Acid)
與奎寧酸相反,這兩種酸性物質的濃度會隨著烘焙的時間拉長而降低,但它們同樣都屬非揮發性的酸,因此可以增加咖啡的酸香度,雖然如此,其濃度還是能過多,以免酸味太過尖銳。

‧醋酸(Acetic Acid)和乳酸(Latic Acid)
有別於前面提到的酸性物質,醋酸(乙酸)和乳酸等脂肪酸在咖啡生豆中所佔的含量極少,但在烘焙時,它們的濃度因為蔗糖降解而增加,大約在一爆結束後濃度最高,進而增加了咖啡的酸香。

在此,筆者先總結出三項主要影響酸味的因素:品種、蔗糖含量和烘焙度。不同的咖啡樹種,其生豆內的各種酸性化合物的含量都不同,一般來說,阿拉比卡種的咖啡比羅布斯卡種的咖啡來得酸。品種本身或許也有關係,但筆者認為這和海拔高度、蔗糖濃度也相關聯。阿拉比卡種的咖啡大多種植在海拔較高的地方,這些地方往往日夜溫差大,所產的咖啡甜度較高[i],根據前面所述,它在烘焙時會有部分轉化成脂肪酸,因此這三者對酸味的影響是不可分的。
最後一項因素──烘焙,則是味道取捨的一道重要的關卡。烘焙的越深,許多酸性物質被破壞得就越多,咖啡酸度也就越低;烘焙的越淺,酸性物質發生化學作用的少,越能保留酸味,究竟要如何才能拿捏得宜乃是一門功夫,需要對各個豆子的了解,還要加上經驗,才能烘焙出酸味適中,卻又不失香氣的咖啡。




[i] 植物透過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,然後轉為澱粉儲存起來。在夜間植物因為低溫而呼吸作用減緩,使得葡萄糖得以累積,因此,溫差大的地區種出來的出果往往會特別甜。
呼吸作用減緩,因此得以累積更多的葡萄糖。高山地區的蔬果都比較甜就是因為此因素。


參考資料:
《咖啡學》韓懷宗著。



此篇為筆者閱讀咀嚼後所整理的,如有錯誤請指出,謝謝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每週湖畔內部小小討論會,內容充實實在,主講者不懶惰認真負責,就會po文喔!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